有一次開完某場會議之後,同事和我閒聊,笑著跟我說「校長,有人說您愈來愈和善......」我笑而不答,聽他說下去。「以前要是像剛才會議這樣,您可能會比較嚴肅地說......」他的意思翻成白話是以前這種情形我會責備。同事繼續說「可是,校長您是否標準有降低了?」
標準,是重要的事。
我不能繼續笑而不答,我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:
如同標準參照的概念,"標準"一直都在那裏沒有太多修訂。改變的是我對標準達成的態度。坦白說,我以前對各位比較嚴格,我用90%的標準達成率來要求各位,所以,只要沒達到這個水平,我的心情會很差,連帶也會語氣嚴肅,也讓同仁感受壓力。
最後有沒有達成90%,大多數是沒有。
我自己檢討,每次都這樣是否合適?自己的高標準,是否也隱蔽了同仁已經做的努力與進步?
後來,我試著調整降低達成率(雖然心中不免焦急),試著去看同仁是否已比上次進步了。觀念一改後,我察覺到同仁其實一直有進步與轉變的,雖然離90%標準達成還有距離,但已經一次比一次好。
這讓我聯想之前有某位老師帶了別人的後母班,前後兩位老師風格殊異,新老師講義多、考試多,引發學生雜音。聲音反映到我這裡,我抽空和老師聊聊是否可以幫助,老師感到有點洩氣跟我說:如果我這麼認真,但學生不認真,我真的感到很無力。
我記得當時給他的建議是:
毋須灰心喪志,教育是人的事業。
因此,很難將知識和情緒一分為二,也不宜以非A即B的方式處理。
更多時候,需要的是兼顧、雙贏。
很難?沒錯。
所以,老師這行業值得一生修,也是應該被尊敬的原因。
你可能要思考,如何能讓學生喜歡你的教學(未必等於喜歡你),
進而學好這個科目。
讓孩子喜歡,不是討好,要有心、有方法。
有心,是陪伴,要讓孩子感受我們幫助他的熱忱。
有方法,代表在教室做任何事,老師自己要明明白白這個作為的必須與功能何在,要放在整體脈絡去思考。
我的體悟是領導和教學帶班很類似,老師自己很認真還不夠,老師也不能一天到晚只是罵學生笨、罵學生不認真,而是要看它的起點在哪裡,是否可以幫助他"增值",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,過程中我們難免焦慮,但如同我自己的經驗,急不得。
領導的修練如同史帝芬柯維所談的七個習慣一樣,必須要知彼解己、雙贏思維,而且還要持續更新不斷進步。因為,柯維的想法和孔子一樣,只要是人都可能犯錯,而且是犯已經知道的錯,這是心性的修練,所以,需要三省吾身,意即在此。
回到一開始同事問的問題,校長你的標準是否降低了?
我說了一堆之後,反問:那我們有退步嗎,不是更好嗎?
同事笑著說,好像也是。
顯然,欲速則不達,家和萬事興,學校如此,班級也是如此。
但"和"不是和稀泥,"慢"更不是停,而是穩定向前。
定向與控速,向來是領導人的功課,而且不容易,我還有好多要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