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

學習診斷與適性教學

        教學是專業,是一門藝術,但也須講究科學。任何領域的專業提升,通常是朝向更精緻化、更科學化發展,教育也不會例外。我們很難再依循傳統教學方法與態度執教,認為讀不好,就是孩子不認真,只要多加鞭策即可收效。愈來愈多的例子顯示,不少孩子在家長與學校錯誤的教育之下被犧牲了,例如電影「心中的小星星」,片中的小男孩有閱讀障礙,卻一直被誤會為不認真,幸好遇見了尼康老師,以正確的方法慢慢將孩子的特質帶出來,「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,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」是片子希望傳達的核心理念。
尼康老師輔導小男孩克服閱讀障礙並引導其美術的優勢智慧發展
       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唯一的,我們可以透過更綿密的觀察紀錄、更科學的分析診斷,為個別學生提供學習輔導建議,而非千篇一律告訴他們要認真之類的。這些輔助工具都是現成的,而且都在我們身邊,例如輔導室的學習診斷測驗,包含:身體健康(Physical health,簡稱PH)、心理健康(Mental health,簡稱MH)、同學關係(Classmate relation,簡稱CR)、師生關係(Teacher-student relation,簡稱TR)、家庭環境(Domestic environment,簡稱DE)、社區學校(Community-school,簡稱CS )、學習計畫與方法(Learning Plan and method,簡稱PM )、學習欲望與過程(Learning desire and process,簡稱DP)、學習習慣與環境(Learning habit and environment,簡稱HE)、準備考試與考試技巧(Prepare for examination and techniques for examination,簡稱ET)等十個項目,從這些項目的多元性可以了解,學生學不好的因素不純粹是不喜歡讀書(學習欲望),也有可能是鼻竇炎引響注意力集中(身體健康),或過度內向影響小組合作學習(心理健康、同學關係),測驗結果可以協助師長們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與輔導需求,特別是導師可以參考個別結果,為每個孩子建立一份個別紀錄表,在親師座談或電訪時,就這些問題與家長進一步確認。
        大家都有就診的經驗,醫師在看診時,會先查閱患者的病歷,了解身體各項紀錄指數,之後透過問診、進一步檢查,才會對症下葯。試想,若有醫生只聽病人有某某症狀,就直接給藥,也許有用,但誤診機率也很高,大家對這種醫生大概避之唯恐不及。但老師呢?恐怕類似的情形也存在,但只要那位老師是認真的,社會通常會將問題歸咎到是學生不夠認真或家長不夠配合。愈深究了解箇中原因,就更體認到教學專業的重要性,為師者,豈可不慎乎。與醫療的「對症下葯」類似,在教育領域我們用「因材施教」、「適性教學」、「適性評量」稱之,因材或適性,意謂要先了解學生的個別特質,同時,還必須熟悉因應不同學習問題,要如何給予學生最佳化的學習建議與指導(處方),這些方法或策略隨著輔導與認知專業提升,愈來愈多元豐富,身為教育人員必須與時俱進,了解並善用最好用的工具,而不是永遠拿著一把斧頭,期望砍斷所有的障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