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讓好故事與更多好朋友分享,校長日前將新豐故事銀行的第32則故事「愛護忠實朋友,體現生命教育」的
圖片連結轉貼到臉書,未料獲得許多的「讚」聲迴響,可見臉書的傳播力量勝過網頁、部落格。其中,有一篇回應,是文華高中潘如玲老師發表的,潘老師還特別
在他的部落格上面發表文章推薦,校長感謝之餘,特別再補述這個創意的動念如下:
|
臉書傳播故事的影響力更勝網頁 |
新豐故事銀行,是校長99年上任後發起的一項活動,這個活動靠著主管會報的推動,每個月定期發稿2-3個校園小故事,慢慢形成一個「機制」,目前還是各處室主筆,但已經慢慢有非行政人員的稿件出現,
期待未來不僅演故事的人多元、寫故事的人也能多元。
設計的初衷,要感謝兩個源頭:首先,「故事銀行」(Story Bank)的名詞,是取法自
史丹福大學的創意;第二個創意源頭,是來自對校園環境觀察。在新豐校園,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人步道,以影響臺灣近代史的名人雕塑作為布置主體,相當雅致也具歷史教育意涵。
|
新豐校園內有歷史名人步道 |
|
沈從文、鄭成功、蔣渭水......都名列其中 |
校長在看了之後,心想:這些偉人們的典範都很好,但距離我們太遙遠,如果能再多一些典範故事,是
取材自身旁背景相近的人,這樣,
同學從觀念啟發到採取行動的距離應該會縮短,
「同學或學長姊可以,我應該也可以做得到吧!」因此,逐步就發展出這一套設計,推行至今,已經累積了32篇故事,也曾經獲得
媒體的報導肯定。校長在網頁上揭示第一個目標是100則,當然校園故事何止百則,但如同文華高中潘如玲老師所說的,光靠少數人的熱情,有一天會燃燒殆盡的。因此,需要有體系的推動,許許多多的活動如果沒有形成機制,無疾而終的機率相當高。校長也不能保證這項活動能延續多久,但至少校長可以肯定的是,在推動的能力範圍內,我們會
用盡力量讓好事發生。
感謝 故事裡的人物、還有寫故事的人們,
你們一樣偉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