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

「不同」不代表不好,「差異」未必是差距

        魏德聖導演的「賽德克巴萊」電影席捲全台,締造國片的光輝,更難得的是拍出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故事,以往無論是電視劇或電影,原住民都不是主體,甚至從漢民族角度扭曲了原民文化。無論是漢族文化、原民文化、甚至是日本、中國、印尼、歐美,都各有其文化背景,其生命觀、生活習俗或有不同,對不同族群而言,「差異」的存在,是很自然可以理解的。但常常因為自我族群的觀點不同,這些「差異」可能被解讀為好壞高低的「差距」,這些「不同」被定位為「不好」的文化。非獨以往如此,直到現在這種現象也常常因選舉來臨,被政客無情的操弄。
        依據註冊組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(100.10.31統計):
1.本校原住民籍學生有9位,涵蓋族群有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太魯閣族,以阿美族、排灣族較多。
2.父親或母親曾為外籍人士之學生有14位,涵蓋國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、香港、印尼、泰國、克羅埃西亞,以中華人民共和國、印尼較多。
        如同校長前面所述,無論哪一個族群或國籍,皆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,身為21世紀的地球公民,我們應該以立足台灣,放眼世界的胸襟,以學習理解的角度去欣賞不同的文化,以尊重包容的態度來體會彼此的差異。
        魏德聖導演受訪時曾說,他希望在電影裡傳達的是真正的和解、真正的包容。校長希望在這個基礎上,再加上真誠與謙虛的尊重、理性與感性的體會,讓新豐成為尊重多元平等的友善校園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