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

我們真的知道學校的使命嗎?

讀了這篇文章,讓我整個早上又重新思考這個看似有答案的問題:學校的使命。或者更直接問:新豐高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甚麼?
這篇文章以人稱慢食大學的美食科技大學為例,闡述學校存在的使命,以及以使命為起點/終點,延展而生的「兩個平衡」發展策略,以及開展的課程/學習設計。
摘錄文章的幾段話,值得我們深思:換成我們又是如何?

"十年前,「我們設立這間學校只想一個問題,這個社會需要什麼?」Grimaldi說。"

"第一個平衡:人文與科學間的平衡
「離開自己的領域,去看見問題,然後用科學跟人文一起為學生創造價值、設計學程,......」放棄對本身學門的傳統定位,從問題出發,去解決當代的問題......
「不只是為了把學生、老師帶去田野,更是為了把田野帶回教室,」"

"第二個平衡:傳統與創新的平衡
「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近,他們的需求往往來自市場最新的趨勢,「我們試著把他們納入教學的內容裡,」......
因世界共同的問題而生、隨著學習需求設計學科、將市場機會納進人才培養的過程......"


86年前,新豐高中以農創校,因為當年那個社會需要的是農業人才。
相較之下,新豐創校之初的使命是明確單純的,因為它要的不多:就是培育可用的農業人力。許多學校在發展的過程,隨著社會環境演變、學校成員的更迭、上級政策的轉變....,漸漸地學校有好一陣子忘了環顧「回應社會需求」的初衷,而是不停地看著別校也有的我們也要有的跟隨,所以,「千校一面」也成了台灣學校的共同特徵。我們是否做了一些事情,只是自認為這就是社會或學生需要的?事實上卻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?
所以,我們除了檢視新課綱、世界人才培育趨勢之外,我們也應該為自己來回地對焦,看清楚這個問題系列的答案:
當今,新豐高中是否回應了這個社會/社區的需要?
社區定義/範圍是甚麼?它的需求是甚麼?
這個問題只靠我們自己校內成員憑空想像回答嗎?是否有坐井觀天之虞?
我們能否再徵詢那些意見?蒐集那些資料據以分析佐證我們的說法?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