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

理性與感性(100.06.20朝會談話)

        校長今天要跟各位報告的主題:理性與感性,無時無刻都在每個人腦中激盪。有些人過度感性,有些人過度理性;有些人以感性包容、以理性檢視,但對象未必相同,有些人對自己包容,對他人放大檢視,有些人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。
        剛才升旗前,校長觀察到有些同學集合已逾時,仍優雅踱步入列,讓人看了氣結,他們可能忽略了場上有數百位師生頂著太陽在等候。校長常常企盼若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善盡自己本分,在適時、適地、適宜的行事,這天臺灣的社會一定看起來特別祥和,也不需要那麼多的成本維護社會秩序,這些資源可以用來興利而非除弊。顯然,將自己應盡本分做好,利人又利己。所以,國家才會制定法律規範哪些事可以做、哪些事不能做。
        但所有事情都以法律來規範,好嗎?校長有次上臺北出差,搭捷運的時候,有對老夫婦上車,該車廂所有博愛座都客滿了,校長立即起身讓座,老夫婦客氣地說:年輕人,沒關係,那不是博愛座可以不用讓啦。校長還是客氣請老夫婦坐下,心裡不禁感慨,難道我們的社會已經淪落至讓座要規定才要做嗎?讓座,是社會倫常對長輩的尊重、對婦孺的照護。不是規範才做,如果有更多人需要博愛讓座,當然要起身禮讓,但令人憂心的是有人霸佔博愛座,還自以為是的主張權益。
        法律,包含一些規定,例如:校規,都只能做道德的最低層次規範。換言之,守法只不過是最低道德層次的遵守,好公民要以守法為低標,但不能以守法為滿足,還必須輔以倫常觀念。各位同學已經是高中生了,該如何表現都非常清楚,校長相信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上週逢甲大學禁止學生穿夾腳拖上課的新聞喧嚷一時,遭學生在網路上批判校方是不合時宜的作法。的確,是「不合時宜」,因為,校長認為這種基本的生活倫理早在國小、國中,甚至家庭教育即應該被教導完成,怎會需要大學來教呢?但逢甲大學是吃飽太閑嗎?應該不是,顯然是觀察到許多同學沒有做好,所以,才不得不「補這一堂生活倫理的國民禮儀課」。
       關於各位升上高二、高三的教室配置,校長在五月的朝會曾經說明過,但仍有同學希望留在禾豐樓,並透過班聯會反應意見,校長很肯定這些的民主程序表達,也答應班聯會再審慎思考這個案子,但校長也請班聯會代為提醒,同學是否都清楚教學大樓與禾豐大樓兩個案子的完整利弊評估,高三選擇留在禾豐樓,具有比較寬敞、新穎的「利」,但必須包容來自歸仁國小與學弟妹作息不同的干擾,特別是進到高三學測、統測備戰期,校長能體會考生的精神緊繃,稍有聲音干擾,容易心煩氣躁。這些「弊」,校長也提醒同學列入考量。原則上,待班聯會綜合意見彙整回來後,校長會尊重同學的看法,但也提醒同學無論任何人做決策必須利弊統包、概括承受,不可能只有利、沒有弊,當然,弊的部份,學校這邊將來雖然會想方設法來幫忙降低影響,但之前都已經說明過可能的作法評估,實在是有限,所以,才會有換教室的規劃,在此不再贅述。類似這個案子,也是屬於理性與感性的運作,從情感上,我們會有喜愛與不喜愛,但面臨決策時,必須將理性評估一併衡量。
        升旗是否準時?公車捷運是否讓座?教室在哪一棟樓?在人生的過程裡,都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。學校是教育單位,校長希望透過這些小事情的演練,讓各位動腦思考,將腦中的理性與感性運作機制活化,這也是校長在本校學生的七項能力架構,所提到的學思力(學習與思考能力)的練習,但別忘了學思力的運轉,必須奠基在品格力與生命力的圓融發展,並以圓夢力作為道德標準提升的志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