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

知識與能力兼備的學習才算完整

一個讓孩子第一天想放棄,最後一天想回味的活動,不就是學習績效的最好證明嗎?
        近幾年,在洪蘭教授大力推廣下,台灣的教育界開始對大腦學習領域有初步的認識,以前在師範大學只讀過認知心理學,對於大腦神經元如何運作幾乎空白,但從文獻顯示,許多影響行為與認知的機制都在大腦內部以超乎想像的效率運作,許多誤解也因為研究得到解釋,但學術歸學術,普羅大眾仍然對於這些知識感到陌生,即便是教師,也未必能馬上轉換既有的教養認知架構。
        學校教育普遍在「讀書」與「玩樂」之間存在一條鴻溝,好像兩者是極端且無法相容,讀書好似神聖不可侵犯,玩樂也隱含了懈怠與蹉跎的誤解。事實上,兩者之間應該有一些灰階的、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,新豐目前所做,就是希望在兩端點之間構築一條橋梁,本校以七項能力做為藍圖,這些普遍通稱為軟實力,這些軟實力的培育,有些在課綱內有文字帶到,但仔細檢視,卻很難用講授法去實施,特別是技能與情意的培養,應該強調行動,重視行動前中後的思考。簡單的說,做就對了! 大腦是很神奇的,在你做了之後,自然會有一些神經元的聯結產生,許多感想或頓悟就出現了。
        本校所規劃以實踐導向的七項能力培育,大多不是以正式科目存在,而是以融入教學或多元學習活動辦理。沒有考試,也不容易用分數強制,那麼學生會不會因為這樣而不願學習呢?套句現在流行的話:沒有考試,就不讀書了?事實上,我們的經驗是,只要規劃得宜(各單位都有規劃的責任,規劃的活動必須對應七項能力的內涵),配合激勵的學習評量機制(在新豐有一套學習護照),每年實施下來,我們會很清楚看到全體學生整體能力發展的狀態,學生也可以透過線上查詢了解自己個別能力的發展狀態(雷達圖)。顯然只要用心規劃、精緻實施、落實管考,許多不以考試為唯一評量的活動,也能成為學生按「讚」的學習。
        以甫結束的新豐騎蹟活動為例,在暑期輔導開始前,讓學生走出舒適圈,以單車挑戰花東來回近400公里旅程,並賦予紫錐花反毒宣導任務,邀請沿途民眾連署反毒,讓孩子們邊行走邊做公益,我們看到孩子們在毅力、體力、溝通力、團隊等課堂學不到的能力都有顯著成長,一個讓孩子第一天想放棄,最後一天想回味的活動,不就是學習績效的最好證明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