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

面對未來,我應該具備的能力

        首屆國中教育會考的寫作測驗題目「面對未來,我應該具備的能力」。這個題目符合近幾年作文題目的風格,貼近個人與生活,不至於有破題的障礙,但要寫得好,得看考生是否有好好過「人」的生活,還是將自己當成考試機器人在過,或者將自己宅在三螢前(手機、電腦、電視螢幕)。
        我與老師討論這個題目時,開玩笑說,這個題目也在檢核國中端,是否在平日有透過多元管道對學生說明多元選擇、適性發展的觀念。
        面對「未來」,一般人普遍應該具備的能力,即我們常說的國民素養或關鍵能力,例如,我曾在100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典禮介紹過,丹尼爾‧品克(Daniel H. Pink)在「未來在等待的人才(A Whole New Mind)」一書提到:未來的世界不再只是屬於一群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,未來將更需要具有高感性能力的族群,他提到六種攸關未來的關鍵能力,分別是:
一、不只有功能,還重設計
二、不只有論點,還說故事
三、不只談專業,還需整合
四、不只講邏輯,還給關懷
五、不只能正經,還會玩樂
六、不只顧賺錢,還重意義

         以本校新豐高中來說,則有七項關鍵能力(品格、生命、溝通、學思、全球、美學、圓夢),這些能力強調帶著走、應用、思考,而非僅只記憶背誦。

        但題目真正問的是「我」應該具備的能力,所以我認為應該將自己的部分寫進去,我想成為怎樣的人,就應該在普遍的素養之外,更聚焦、強化某些能力,最好還能寫出你預計如何培養自己、還有你已經在做的努力。
        當然,作文很多人會掰,但這些能力培養歷程,若學生是真正有參與過的,他應該能寫出一些比較實際生動的故事,我想閱卷老師也能看到普遍論述之外的驚喜。
我不是作文老師,只是純粹從題意思考到背後的意義,僅供參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