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同事與我分享台大呂思浩教授談秦始皇的課程與書本很精采,他認為歷史若能這樣學習,真是精采。我說,不只歷史,其他學科也能這樣透過「問」「學」,才能習到「學問」精髓,也會感受學習的喜悅。
這兩天我以電子郵件推薦校內同仁可利用元旦假期欣賞兩段影片,一部是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示例,另一部是宜蘭高中吳勇宏老師以學思達教學法的示例。無論是學思達或MAPS,個人認為都重視思辯教學的設計,並輔以分組合作、計分技術所營造的團體動力,讓學生從被動的聽轉為主動的閱讀。從學習的經驗來看,我們聽演講時比較容易失神,但若是主動閱讀,特別是有問題引導,以及同儕討論下,要分神的機率比較低。因為投入注意、投入思考,學習容易內化,如果再輔以心智圖等工具或提問技巧,幫助孩子將新知與腦中原有的基模連結,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效的。
但是,看起來是孩子自學的設計,隱藏的關鍵是老師的提問與補充講義設計,也就是鷹架的搭建,這考驗老師的學養與備課。聽起來有點挑戰,但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」,更何況以老師們的經驗學識,當然不只是臭皮匠。若能透過同一年段老師共同備課,針對同一屬性的學生設計是適合他們的鷹架,不僅事半功倍,而且能感受到團隊合作同行的喜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