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

為國家競爭力而戰

我們都認同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未來吧?
是否也認同國家競爭力不只往內看,還得和世界相互對照?

如果都認同,
那麼我們現在教給孩子甚麼?世界各國教給孩子甚麼?
這兩者的對照就有其必要。
強調一次,我是說「對照」,不是「比照」。

檢視現行課程綱要,關鍵的問題不在「教得太少」,而是「用不出來」。
整個教育系統長年被升學考試制約成只求「對我公平」的競爭模式。
社會上普遍認為最公平的方式:聯考。
既然是聯考,最有效率的執行方式就是紙筆測驗。
考試引導教學,而紙筆測驗卻只能引導部分的教學,更恐怖的是那些素養導向的能力、方法,很抱歉,因為不考,以後上大學再說吧。很抱歉,因為進度,再說吧。

大家談107課綱沸沸揚揚,它只是在世界教改潮流中呼應的一個標記,沒有107,世界照常走,不會等台灣。而可惜的是,我們教育現場更多的爭執是在少了幾節課,而不是深思完整的學習展現該是甚麼。

與其說課程,我認為更重要是教學的轉型。
當然課程能與時俱進,在結構、在內涵,作出支持教學轉型的對映性改變,更有利教育現場的推動,其中包含資源的到位,也應包含主管機關對教育現場的授權。

深深期望靠大家的努力,讓台灣教育現場能出現典範轉移。
從教學者為中心轉型為學習者為中心,
從知識概念導向轉型為素養能力導向。
當然,這不是絕對式的單擺兩極,而是因時因地制宜的最佳化轉型。偏執一端,都不是恰當的。

從個人的經驗與觀察,學校現場面臨的困境是甚麼?
從悲觀角度來看,許多學校也出現如當今政府一樣的情形,雖知如何做卻難為的窘境。那是長期下來因政府不能堅守價值立場導致的結構崩壞所致。可嘆的是,這些沉苛已經惡化到沒有長期投入改革,根本無從改善,但這幾年下來,部長的任期都不長,我們期待的改革幾乎遙不可及。每回座談會,當校長們反映這些結構問題,例如行政找不到人,竟有人將責任推給校長。不可否認,校長能影響,校長也可以經由個人魅力與努力達成目標,但制度的影響比個人感召更鉅。
我要強調的是,
好的制度是讓多數人經由努力,然後,多數人都能達標。
壞的制度是讓多數人非常努力,最終,多數人難以達標。
而目前就是這個情形,推給學校,不公平,也昧於事實。

從樂觀角度來看,有愈來愈多草根性發起的教學變革出現,這種由下而上的運動看起來是比較值得期待的。作為校長的我們,能做的就是給予願意讓自己教學更好的夥伴支持,給予還在猶豫觀望的夥伴更多資訊與鼓勵。但也不應該當個天真的樂觀者,組織內必要的工作倫理與價值堅守,仍是必要的,也應該在兼顧情理下給予可能鬆懈的夥伴提醒與拉回。
這是一條辛苦的路,在行政千萬不要期待都是掌聲,該做的還是要做,
有些事現在不做,未來更難。
以本校來說,我很清楚,錯失這道氣流,扶搖而上的難度更高。
所以,現在我們很積極地推動這波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,是有其迫切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