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自2009年參加OECD舉辦的PISA測驗已經兩次了,從未聽聞台灣的家長向OECD抗議題目有問題、評分不公,為何?因為「事不關己」,這項測驗成績未影響學生的升學。
但基北區的嘗試就不一樣了,是特招可能出現的題型,即使後來說不是唯一題型,但參加特招的學生,都是分分計較想擠進明星高中的一群,即便只占1%的考題都不可放過,所以從題型、參考答案、評分方式的批判聲浪四起,更恐怖的是國中端的老師也說: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教導孩子準備這類型考試。家長一聽,當然驚慌,趕緊籌錢準備將孩子送去補習班,補習班當然不會錯失商機,競相推出特招專班,希望趁此荷包滿滿。如果確定不考了,家長可能會問:可以退我補習費嗎?
從人才培育的觀點來看,學校教學,特別是應考科目,為了提升升學績效,考試不考的幾乎都不教(要將時間留下來反覆練習),但這些標準化的知識,是否真能培養出在真實情境存活的未來人才,頗為堪慮。所以,我贊成多一些讓孩子在真實情境探究的教學,例如:PBL(Project based Learning),以數學為例,可以設計「買車好或租車好,請說明理由」的問題,讓學生透過資料收集、訪談、觀察、運算、陳述觀點,這樣習得的能力是整體的,而不僅是運算而已。透過各科目類似反覆的練習,一些生活能力、應變能力,見識、膽識,都會慢慢培養出來。
但這些教學內涵,可以教,卻未必能放在紙筆測驗評量出來,所以,通常在實施這些教學時,都會搭配多元評量(也就是不侷限在紙筆評量,可能還有檔案評量、報告...)。所以,以現今的狀態,類PISA放在升學的脈絡裡,注定引起波瀾,但切莫因為類PISA的喊停,學校端的教學活化也跟著無疾而終。
披薩可以烤,在台灣PISA適合拿來考嗎?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